时间: 2022-07-06 09:04:02 来源:雅安日报
我市银行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
近年来,“银发经济”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力量参与其中,而不少诈骗分子也利用部分老年人注重养生、投资无门、辨识能力不足等弱点,以“投资返利”“老有所依”“名医神药”等名目对其行骗,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。
今年6月,我市某银行机构就连续拦截了两起老人提前支取定期存单,用于购买“包治百病”的保健床垫骗局。
案例
两名老人险些掉入骗局
今年4月,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,我市对以“养老”为名的涉诈问题隐患开展规范整治。在此,银行机构提醒,广大老年人及家属要提高警惕,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。
6月30日中午,市民刘婆婆持一张未到期储蓄存单到雅安农商银行大兴支行,要求柜员为其办理提前支取业务,并将马上取走全部现金。当班柜员认出刘婆婆经常在支行办理业务,并在6月29日就取走1.18万元现金,这一举动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注意。
工作人员见状,一边详细询问其用途,并告知提前支取利息损失、现金支取5万元以上需提前预约等,从而稳定老人情绪并拖延时间;一边积极联系老人所在村的村委会干部,希望帮助找到老人家属,核验相关真实情况。经多方调查后得知,原来刘婆婆参加了某老年养生活动后被骗,她取钱是为了购买所谓“包治百病玉石床垫”。在家人和银行员工耐心劝导下,刘婆婆也发现这是一场“养生骗局”,并感谢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劝阻,让自己避免了财产损失。
无独有偶。6月13日,市民周大爷同样要支取6万元购买“包治百病玉石床垫”,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后及时制止。
“老年人易被针对性‘套路’,而这也存在主客观双重因素。”我市某银行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,老年群体易与社会脱节,对政策和相关专业信息的了解存在滞后性和盲区,经常既无法有效获取信息,又无法有效过滤和辨识信息,容易被不法分子编造幌子乘虚而入。比如,在针对老年人的养老理财诈骗中,诈骗分子就利用了部分老年人担心“老无所依”的焦虑心理,虚构投资项目,并许诺以高回报,一步步诱骗老人。
此外,老年群体普遍有一定积蓄,需要投资渠道,但在金融理财产品消费市场上,大部分老年人因金融理财知识缺乏、风险意识淡薄、易轻信他人、盲目追求高收益等原因,成为金融消费者中的弱势群体,容易掉入“理财陷阱”和“理财骗局”。
举措
增强风险防范意识
记者整理发现,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“套路”主要有四类手法:一是打着投资养老院、预定养老院床位、购买养老公寓等旗号,以高额分红为诱饵,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的“养老项目”;二是利用老年人网络知识不足、辨识能力不强等特点,利用保健培训和产品推介、投资理财高额回报、直播陪护等手段设置陷阱、诱导消费;三是通过提供免费旅游观光、情感陪护、虚假宣传等手段哄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等“养老产品”;四是以代办“提前退休”“养老保险”等名义,收取材料费、好处费,实施诈骗,严重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,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。
养老诈骗花样多、手段复杂,消费者该如何防范呢?
“老年群体风险防范意识薄弱,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帮助他们守好‘钱袋子’。”我市一家银行机构专业人士表示,金融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通过集中宣传教育等活动,帮助广大老年人和家属提高警惕意识,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。优化金融服务,完善正规投资理财渠道等,挤压不法分子的“诱导”空间。
老年群体要增强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,自觉远离非法集资漩涡,在购买药品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等产品时,要到正规药房、医院等具备合法资质的地方。同时,要高度警惕利用讲座、互联网、电视、小传单广告等渠道宣传的有特效、药到病除等功效的产品,这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,价格也往往虚高。
此外,老年人承受风险能力弱,在理财选择上,宜以稳健为先,切不可相信“低风险”“高回报”的说辞。与陌生人打交道要谨慎,保持清醒的头脑,投资前一定要和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。如遇被骗,要保留好证据,第一时间报警。
记者 蒋阳阳
审稿:程普 白雨锶
责任编辑:郭涵
来源:雅安日报 日期: 2022-07-06 09:04:02
编辑:郭涵
北纬网 凯发k8手机娱乐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: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(18980172300)律师
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yarbs#beiww.com(请将#替换为@) 举报电话:0835-2350262 17781610663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-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